在五代十国那个动荡不安、风云变幻的时代,安重荣与晋高祖石敬瑭之间的关系犹如一部跌宕起伏的戏剧,从最初的紧密合作到后来的激烈对抗,充满了矛盾与冲突,深刻反映了当时复杂多变的局势。
拥立之功:合作初期的紧密关系
安重荣,朔州人,颇有膂力且精于骑射。后唐长兴年间,他出任振武军巡边指挥使。彼时,石敬瑭身为河东节度使,正暗中谋划起兵夺取后唐政权。安重荣敏锐地察觉到后唐朝廷的腐朽虚弱,深知其败亡已成定局,于是毅然率领巡边千骑投奔石敬瑭。这一举动,为石敬瑭扩充实力、实现取而代之的目标增添了重要力量。
清泰三年(936年),在契丹主耶律德光的支持下,石敬瑭成功称帝,建立后晋,安重荣也因功被授予镇州刺史、成德军节度使之职。在这一阶段,安重荣对石敬瑭是忠诚拥护的,二人携手合作,共同为后晋政权的建立和发展努力。
矛盾初现:对割地政策的强烈不满
石敬瑭为了得到契丹的全力支持,不惜以割地、称臣、称儿为条件,将幽云十六州割让给契丹,并每年向其献帛三十万匹。这一决策,在安重荣心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安重荣目睹了契丹对境内北边诸族的横征暴敛和残酷压迫,北方部族不愿为契丹效力,纷纷携带部众投奔中原王朝。同时,幽云十六州的人民思归中原之心也极为迫切。安重荣认为,石敬瑭此举是“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是“晋万世耻也”。他深知割让幽云十六州意味着中原地区将完全暴露在契丹的铁蹄之下,对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构成了巨大威胁。
于是,安重荣多次上书直斥石敬瑭的割地政策,言辞激烈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和反对。他详细阐述了辽境内反抗浪潮的兴起、各部落向往中原王朝的迫切心情,强烈要求后晋征讨契丹,以洗刷国耻、安慰民心。然而,石敬瑭固执己见,对安重荣的劝谏置若罔闻,这进一步加剧了二人之间的矛盾。
公开对抗:起兵反叛的激烈冲突
随着时间的推移,安重荣与石敬瑭之间的矛盾愈发尖锐。安重荣不仅在言语上表达反对,更在行动上付诸实践。他招诱一些部落进入关内,试图联合各方力量共同抵抗契丹。
耶律德光得知此事后,责令石敬瑭将这些人押送回辽,并严罚保护部民的官吏。石敬瑭迫于安重荣的实力,只派少量兵士将少数部族驱逐回原地,但这些部族去而复来,安重荣又将他们收留并招兵买马,伺机发难。
天福七年(942年),旱、蝗灾害严重,百姓困顿不堪。安重荣以抗辽相号召,很快聚集起饥民数万人扑向邺都,声言要觐见石敬瑭。在行军途中,他与前来的杜重威部遭遇。双方交战之际,素与安重荣有矛盾的赵彦之突然倒戈,奔降晋军,导致安重荣措手不及,大败而逃。
尽管安重荣退守镇州城,组织军民奋力抵抗,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他被后晋军队俘获后,石敬瑭下令将其斩首,并将首级装在一个匣子里,送予辽帝。安重荣举兵反叛石敬瑭的斗争虽然失败,但他的民族气节却值得肯定,至今在河北清河、威县古运河沿岸一带,还遗有他举兵反叛后晋石敬瑭的故事传说。
安重荣对晋高祖石敬瑭的态度,从最初的拥护到后来的强烈反对和公开对抗,反映了他在国家利益和个人立场上的坚定选择。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他的行为虽然未能改变历史的走向,但却展现了一个有良知、有气节的将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勇于抗争的精神。